互聯網發展到今天,很多中小企業悄然無息地就逆襲了,而傳統企業面對互聯網的挑戰心情格外復雜,對“互聯網思維”尚未徹底弄懂,又冒出了“互聯網+”,轉型心切卻又難免焦慮和困惑。“做電子商務找死,不做電子商務等死”的說法,形象地道
出了傳統企業面對互聯網的尷尬。
在互聯網化的經營邏輯里,企業先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平臺,基于開放、協作、共享的互聯網精神構建了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圈,企業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倒逼需要的一切資源,產品和服務不斷推陳出新。
在互聯網時代,對企業來講,掉隊意味著出局,即使規模再大也可能成為別人運營的資產。傳統企業近年來紛紛轉型做互聯網,已經是大勢所趨。未來,單一的傳統企業已經沒了退路,只能硬著頭皮不同程度地卷入互聯網。
一個傳統企業轉型的真實案例,為建互聯網平臺已經燒了2億多元,都是從牙縫里省下的血汗錢,幾年過去仍不見起色。員工工資下滑,土氣滑落,節約成本到摳門的程度,老總自己開輛普通車接送客其實,這樣的中國傳統企業轉型而跳進火坑的現實每天都有發生。說明了什么?說明傳統企業在互聯網包抄之下,出現了真正的痛點:
(1)傳統產業價值鏈盈利危機。線下實體店一直是傳統企業的盈利來源,但除了受到電商的沖擊外,多年來粗放發展模式與現代信息化商業全流程。
(2)消費者來無影去無蹤。020平臺和移動APP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消費者身邊,消費者又率先從線上走到了場景化,很多傳統企業既不了解消費者行為,也不了解行業發展趨勢,更不可能抓住隨時變動的消費者。
(3)渠道、資源、客戶、經銷商等傳統資源的價值弱化。線下積累的一些傳統資源的價值開始弱化,增長乏力,線下門店基于位置的營銷方式,與線上海量商品競爭,高下立見。企業亟須尋找營銷新渠道。
(4)希望通過互聯網轉型,但力不從心。沒有技術和人才,傳統企業做了網站也沒效果,同時高成本讓傳統企業不堪重負。據了解,傳統企業真正能夠轉型成功的只有3%~5%。起步難、執行差、后繼無力等問題在轉型落地中層出不窮,這是對決策者戰略眼光和執行力的艱難考驗。
|